“港漂”12年,瑞安姑娘如何成为在港温州新生代代表?
成为一名教师,这是瑞安姑娘郑媛从小的梦想。“教育,本来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,我也愿以我鲜活的生命影响他人。”长大后,她实现了梦想,从小城瑞安走到国际大都市香港,她在港促进普通话教学和国情教育,在内地交流前沿的教学理念,向国际推广中国传统文化。



“港漂”,是香港近年愈渐壮大的一个群体,贯穿各行业的内地来港人才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圈子。2006年赴港读书的郑媛正是“港漂”中的一员。虽然教师行业没有金融圈的光鲜亮丽,但很多像郑媛一样的“港漂”教师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着香港这片土地。


“你是我心中最合适的人选。”在报名的最后一天,才得知评选活动的郑媛,在好朋友的鼓励下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递交了报名材料。在评审委员的初审之后,郑媛凭借其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,从30名报名人员中脱颖而出,成为最终进入投票环节的7名候选人之一。


她说:“感谢家乡人民的热情,我一定会继续努力,不辜负大家的支持和期待。”
怀揣教师梦赴港求学 主动“降级”成幼儿园老师
郑媛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,活泼开朗,轻声细语中娓娓道来的是对教育的喜爱和对学生的关怀,时不时流露着对传承、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。郑媛出生在1988年,小学、初中在瑞安就读,高中在上海就读。
“我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老师。”郑媛说,因为父母工作忙碌,无暇陪伴在她身边,她长时间寄宿在老师家中,让她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树立了当教师的理想。

“我写信给香港大学,他们觉得老师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。”经过沟通,香港大学支持郑媛先参加工作,并同意郑媛由全日制研究生转为兼读研究生。作为兼读研究生后,郑媛发现,她可以在课上分享一线课堂经验,课堂发言也比其他同学更实际、更精彩。

如此繁忙的工作下,为了兼顾家庭,郑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。
“当时我的女儿即将上幼儿园,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,另一方面,普通话教育应该从小抓起,在人生起步阶段就帮助孩子们学习,将更有利于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。”郑媛说,2015年开始,她主动“降级”,成为香港Les Petits Lascars国际学校(一家以法国人孩子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幼儿园)任职,教中文。


郑媛说:“通过语言,推广中国传统文化,也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有认同感。”郑媛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师生们看到她,便会用普通话打招呼。
郑媛告诉记者,她对幼儿阶段教育有了一定了解,今年4月底,她将任职英基学校协会(亚洲最大的国际学校协会),再次成为一名小学老师。
自觉肩负文化使者重任 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
得知郑媛参选此次评选,她的高中老师很意外,“没想到曾经害羞又胆怯的你,变成了如今的样子”。郑媛说,这是大学参加学校及社会活动给她带来的变化。“每次参加不同的活动会认识不同的朋友,大家待在一起就会产生沟通的欲望,久而久之,性格也随之改变。”
在大学期间,郑媛多次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两岸三地大学生交流,先后赴北京大学、台湾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参与学习交流。每年暑假还会回到浙江,前往偏远山区学校支教,瑞安、丽水和台州的不少乡村学校都留下过她的身影。

“我希望能将更多新鲜未知的教学法、教学资源带到家乡。”作为在港的温州新生代,郑媛常回温州交流,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。
“我的两个女儿虽然在香港出生,但我希望她们记住自己是温州人,明白自己从哪里来,长大以后也能肩负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。”郑媛说。
(文/记者 黄君君,编辑/管舒勤,责任编辑/金晓锋)
(编辑:贾洁楠)